【我家乡的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绘就振兴新篇:固安林子里村的传承与蜕变


  • 2025
  • 07/30
  • 21:41
  • 学生动态

  • 13
  • 浏览量

编者按:


  为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必赢集团bwin团委组织开展“家乡的红色故事”活动,鼓励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挖掘家乡红色记忆,讲述身边革命历史,以青春视角激活尘封往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暑假期间社会学2201班孟玉琪走进固安县林子里村,进行深入调研,展现了林子里村从烽火硝烟走向繁荣振兴的壮丽画卷。



(图1:林子里村烈士陵园)


一寸山河一寸血:镌刻在土地上的忠魂!


  1944年3月的硝烟,至今仍在村民的口述中回荡。当年冀中第十军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率70余名战士在此被千余名日伪军合围,历经两天一夜的浴血奋战,村民们以粮秣支援前线,以农具协助搏杀。即便面对毒气攻击,七十二位烈士亦战斗至生命最后一息,气节凛然。村民李会明深情回忆道,年仅十六岁的机枪手李宝珍、民兵队长李保林等英烈的名字从未被岁月磨灭。“英雄忠骨最初只能草草掩埋,但乡亲们立下誓言,定要竭尽所能为英烈树碑立传。”这份庄重的承诺,历经半个世纪的坚守终得实现。1971年,村民们自发集资,一砖一瓦垒砌起第一座纪念碑;如今,占地七十亩的烈士陵园已成为一百三十九位英魂的长眠之所。主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不朽的功勋与深切的缅怀。



(图2:主纪念碑)


一馆一廊一精神: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


  步入陵园内七百平方米的纪念馆,锈蚀的步枪、沾染历史硝烟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现代声光电技术则生动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展馆通过精心设计的五个展陈部分,系统梳理了固安人民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光辉抗争史,构成了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村内精心打造的“六个一”红色文化工程,更使厚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五百米长的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英雄事迹;精心复原的“行军路”,串联起当年的伏击点与狙击位;“思源广场”的古井旁,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代代相传。


创新性的传播模式让红色精神得以走出陵园,深入人心。依托“一图通览、一码通享”数字化平台,游客扫码即可聆听详实的英烈事迹;“一校通联”机制紧密连接周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实地研学,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体悟“家国情怀”的厚重内涵。据纪念馆统计,2024年陵园接待参观者逾1.5万人次,二百余批次学习团体在此接受精神洗礼。它已超越单纯的纪念场所,升华为一座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爱国情怀的生动课堂,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图3:纪念馆内场景)


红绿交融绘新卷:奋斗续写初心答卷


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向东眺望,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林子里村充分发挥毗邻高速的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优质葡萄种植产业,成功将昔日的战场转化为今日的“致富沃土”。村民们由衷感慨:“先烈流血牺牲为的是后人幸福生活,我们勤劳致富正是对他们精神最好的传承与告慰。”2023年,该村成功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红绿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日益清晰——蓬勃发展的红色研学有效带动文旅增收,绿色健康的果蔬产业提供大量稳定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图4:馆内战斗场景复原)


今日的林子里村,肃穆的红色展馆与生机勃勃的葡萄园区遥相呼应,文化长廊前常可见祖孙驻足学习的身影。正如村民所言:“望见枝头累累硕果,便想起当年支援战士的干粮;轻轻擦拭纪念碑时,仿佛先烈们正欣慰地注视着今日的繁荣景象。”这片浸润着热血与希望的土地上,松柏岁岁吐新翠,象征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瓜果年年缀满枝,正是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使命最生动、最丰硕的时代答卷。


孟玉琪以社会学学子的专业视角,细腻描绘了林子里村从抗战烽火中的英雄热土蝶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的壮阔历程,为抽象的红色精神赋予了具象而深刻的时代注脚。这正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激励每一位青年学子躬身实践,成为家乡红色记忆的忠实记录者与积极传播者。


(文图:孟玉琪 编辑:张智菁 范子然 审核:高文)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6732 招生电话:0898-88386737
  • 学院邮箱:ssusy@sanyau.edu.cn
  • 必赢集团(BWIN)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