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挖掘优秀学子的成长轨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传递青春奋进力量。必赢集团bwin开展了在校优秀学子的专访系列活动。在应用心理学 2202 班,有这样两位同学:她们深耕专业领域,在科研探索中积蓄力量;她们勇于挑战自我,在实践历练中明晰方向。近期,学院采访团队与她们深入交流,了解二位的成长探索之路。
王瑛琦:
以 “三心” 为帆,于学术海洋锚定方向
“荣誉只是努力的副产品,真正的收获在于过程中培养的学术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王瑛琦对大学经历的总结。在校期间,她斩获 “专业新秀” 称号、海南省大学生自贸港知识竞赛二等奖、海南省挑战杯竞赛铜奖,积极参与老师的省社科项目,与专业老师邓彩艳副教授等人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发表共同科研成果,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是她对专业的深耕与对未知的探索。
(应用心理学2202王瑛琦)
回顾大学生活,“忙碌而丰盈” 是她的关键词。课堂上,她专注汲取专业知识;实验室里,她跟着老师打磨实验设计;学术会议中,她主动触摸学科前沿,逐渐聚焦 “社会情感能力” 研究方向。从演讲比赛到课题攻关,团队协作让她学会了倾听与表达,也让她更坚定了对心理学的热爱。
(王瑛琦同学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做团辅)
(王瑛琦同学参加全国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学术年会)
(王瑛琦同学参加三亚市吉阳区创新创业大赛)
面对学习中的难题,王瑛琦有自己的 “秘诀”:先独立梳理问题脉络,形成初步理解后再带着具体问题请教老师。这种 “思考 - 重构 - 验证” 的闭环,让她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而这份严谨与踏实,也成为她科研路上的 “通行证”。
谈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她送出三颗 “心”:
好奇心:勇敢 “暴露” 在学术会议、竞赛、实习等多元场景中,像心理学家观察个案一样,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
钝感力:不必因失败而退缩,她曾在创业竞赛中因计划 “太过理想” 被批评,却也正是这些 “狼狈” 的经历,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
恒常心:每学期设定一个 “跳一跳够得着” 的目标,持续积累,终会在毕业时惊艳于自己的成长。
“守正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要在每个实验设计、每次田野调查中践行。” 王瑛琦期待着学弟学妹们在专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标。
高舒雅:
以 “踏实” 为阶,于科研探索步履不停
、
“努力的意义从来不是成功,而是不留遗憾。” 高舒雅的科研之路,始于对专业的好奇,成于老师的指引与自身的坚持。她曾获省级 “挑战杯”三等奖,负责的省级大创课题成功立项并稳步推进,还参与了李静教授主持的 “马工程” 黎族文化专项课题,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收获学业优秀二等奖等荣誉。
(应用心理学2202高舒雅)
谈及最初接触科研的经历,高舒雅笑称那是 “从零开始的探索”。大一下学期,她第一次参加专业学术比赛,和团队成员从 “如何查阅文献” 学起,熬夜写完调研报告,却在答辩时发现与学长学姐的差距。但老师们的鼓励让她们没有气馁,反而沉下心总结经验,钻研论文格式与写作要求。
(高舒雅同学在挑战杯路演现场)
(高舒雅同学在三亚崖州调研)
为了让自己在探索中更有底气,大一暑假,高舒雅提前掌握了专业软件;申报大创课题时,她反复与老师商讨修订,“把该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结果便坦然交给时间”。面对难题,她总能尝试多种解法:翻书籍、查笔记、找教程……“每多一种途径,就多一分靠近答案的可能”,这份主动与坚持,让她在科研路上不断突破。
“学习是一把叩开自由之门的钥匙。” 高舒雅想告诉学弟学妹,那些伏案苦读的夜晚、反复琢磨的瞬间,都在悄悄积蓄力量。不必急着追问回报,当知识转化为底气,终将在人生的岔路口,循着心之所向从容选择。
结语
王瑛琦和高舒雅这两位同学都在用行动诠释:大学的成长,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方向;科研的探索,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开始。“专业的天地里深耕细作,热爱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终遇属于自己的繁花与星辰。”
(文图:王瑛琦 高舒雅 编辑:喻泓丹 审核:高文)